吕翊:大力发展新基建 铸牢21世纪美好生活的数字底座
发布时间:2020-07-14

 当前,中央与地方紧锣密鼓部署新基建,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各大智库、媒体等争相解读,相关企业也纷纷“搭车”新基建。作为太极股份总裁,我以信息化领域从业二十多年的经验,发一家之言,为国家推进新基建的重大举措建言献策。

lvy.png

太极股份总裁  吕翊


新基建的历史方位与时代使命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央加快部署新基建,有人将此理解为应对因疫情影响而带来的经济下滑风险而做出的决定,类同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4万亿基建投资。但实际上,两者有根本不同。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说明新基建与疫情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新基建绝不是应对危机被迫采取的临时手段,不是简单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审时度势的主动选择。疫情只是导火索,是一次顺势而为的加速。


跳出疫情来看新基建,才能找到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离不开传统基建的功劳。要想富先修路,“铁公机”以及房地产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拉动经济增长并改善了全国人民的生活。在此阶段,“大基建”发展模式深入人心,传统基建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十年,世界正在快速跨入数字时代,各国纷纷启动数字化转型。此时,传统基建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边际效应已大大削弱,难以承载和支撑数字时代人们对基础设施的迫切需要。


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明确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讲,传统基建在化解之前社会主要矛盾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在应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国家进行数字化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支撑整个经济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必然也要产生更替。


基于此视角,新基建担负着重大的时代使命,这一命题的提出顺理成章。具体来看,新基建承担三大使命。一是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美好生活离不开繁荣的经济。当前,数字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离不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的支撑。它们背后都是庞大的产业链,蕴藏着不可估量的经济潜力。二是打造科技创新试验场。科技改变生活,美好生活离不开发达的科技。新基建的这些领域,都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谁能率先突破,谁就将领先于世界,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三是为国家治理提供新工具。美好生活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政府与社会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利器。


新基建的典型特征与发展思路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不同,但“新”在哪里,行业内观点各有侧重。在我看来,新基建具有三大典型特征。一是新基建必蕴含科技、数字力量。在七大领域当中,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无需多讲,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也离不开电子制造、信息通信技术的有力支持。离开科技、数字谈新基建,实际上还是传统基建。二是新基建必是体系化工程。受传统基建影响,提到基建人们就容易联想到实体基础设施。但新基建不止于此,必须体系化来看,它融硬件、软件和服务于一体,其中既有设备等硬的部分,也有软件、服务、标准、制度等软的部分,而且后者发挥的作用更大。三是新基建必强调互联互通。尽管传统基建也是网状的,但走的是分散发展的道路,更多是为满足本地化需求,饱受重复建设、互不相通的诟病。而新基建是开放式的,如果做不到互联互通,依然有可能重归传统基建老路。


结合新基建的时代使命与典型特征,我国在推动新基建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新基建的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从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出台较具体的规划指导,这容易导致发展的无序与无目的性,出现为了“建”而建的情况。新基建是为了“用”而建,国家需要将其向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向进行引导,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新基建中的引领作用。新基建拼的不是体力,而是脑力,是面向芯片、算法、传感器、操作系统等产品的科技攻关工程,是面向应急、安防、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痛点的体系化解决方案,这些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心所在。三是着力培育和打造新基建的产业生态。新基建是体系化的“大”工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完全左右和支配新基建,每个领域都拥有庞大的产业链,需要硬件、软件和服务提供商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政府培育一个鼓励合作、良性竞争的环境,形成多角色共生的产业生态。


数据:激活新基建的重要抓手


如前所述,为应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新基建顺势而生,为的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数字中国的全面建设,为的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基建是为了“用”而建,除了“建”,必须充分考虑“用”。数字力量、体系化工程、互联互通的特征,隐含着必然有一种关键要素将新基建融汇贯通,这就是数据。


实际上,数字经济、数据驱动创新、大数据国家治理等概念的提出,背后都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充分说明了新基建与数据的密不可分。从七大领域来看,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就是数据,而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背后,也是能源互联网、交通路网的海量数据。因此,要激活新基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必须抓住数据,而且是全生命周期的数据。


首先,要推动数据的连接通路建设,大力发展5G、物联网,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产生不同类型数据之主体的泛在互联;其次,要抓住数据的载体建设,推动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建设,要打通数据孤岛,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物联数据等的汇聚与治理,并提供强大的算力;再次,要推动数据的智能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海量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改善政务、商业、社交、能源、交通、医疗等众多行业应用,满足人们在民主、法治、消费、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更高需求。


面向未来,我国面临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智慧社会、数字中国等一系列任务,新基建将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要摆脱传统基建的老路,致力于将新基建打造成为21世纪美好生活的数字底座,抓住数据这个重要抓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大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数字强国持续奋斗!


电话:010-57702888

邮箱:taiji@mail.taiji.com.cn

点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