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股份韩伟:跳出政务云才能跃至政务云3.0
发布时间:2023-04-15

“数据、业务、技术三者的融合,实际构成了政务云生态的‘铁三角’。”2023阿里云峰会期间,太极股份助理总裁,兼数字政府业务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韩伟,阐述了政务云3.0框架,以及由数字基础架构服务商、数字化云服务商、政务数据运营服务商,共同支撑的政务云3.0生态体系。

但这只是政务云3.0的一部分。


过去十年,数据几经波折的被打通,一切开始变得豁然开朗,服务商也将因此有机会跳出单纯技术思维中的政务云。不过新课题又摆在眼前,例如城市级复杂巨系统的监测和运维,再例如政务云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还有就是须有运营加持的政务云“造血”能力。


这也就是政务云3.0。

0411-2.jpg

政务云这十年


中国政务云建设,始于2012年前后。期间起起伏伏,用户体会过“上云”时的兴奋,“用云”时的挠头,像太极这样的数字化云服务商,经历过“链岛”、“灭岛”、“存岛”等不同阶段的技术探索,这也就是政务云1.0、政务云2.0和政务云3.0。


政务云1.0实现了数字基础设施的统筹集约建设,但此时的管理边界、责任边界与安全边界、数据边界并不一致,也出现了诸多“云中云”,即在统一的数据中心里,依然存在隶属于各业务部门的“专属云”。此时,政务云服务商希望,以“建桥链岛”的方式,实现政务数据共享交换。

但很快他们又找到了更好的办法。


大约在2015年前后,政务云2.0概念出现。政务云2.0是以数据为核心,也始终在跟数据融合较劲。相关部门希望基于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从“链岛”到“灭岛”的升级,实现各委办厅局数据的大统一和全共享,并以此挖掘全量数据的业务价值。


不过略有遗憾,正是在此阶段,政务云陷入低谷期。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以及过于理想化的解决方案并不符合国情。政务云2.0阶段始终面临“用云质量不足,服务管理复杂”;“数据实现物理汇聚,但孤岛依然存在”;“业务用云消耗不均”三方面的挑战。


说的再直白些:云原生业务比例不高,传统IT架构的业务无法充分发挥云资源按需、动态的机制优势;数据在物理层面实现汇聚,但是并未有效打通;城市级的复杂巨系统逐渐诞生,继续采取与其他业务共同用云的模式已不适宜。


政务云3.0的三大特征


“政务云3.0是为政府提供数据治理和城市治理的综合平台和服务。”韩伟所说的“平台”和“服务”,既包括对之前技术架构的重新思考和升级,也是跳出了单纯技术思维的政务云建设模式。


区别于政务云2.0,政务云3.0首次明确了数据也是基础设施,即政务云是由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设施两大平台共同支撑在此基础上,政务云3.0进一步提出了“三融五跨”的目标,即以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


这其实相当符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思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是两个基础,并以此支撑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而具体到建设细节,既然“灭岛”的想法过于理想化,政务云3.0就提出了更为务实的“去孤存岛”。数字化云服务商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的数字技术,打破了政务数据的部门边界,但数据所有权依然隶属于各委办厅局。


正因如此。政务云3.0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三个业务特征——因为“去孤”后的数据打通,城市级复杂巨系统正在走向独立落云运营;因为“存岛”,政务云正在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向行业数字化发展;因为关注政务云的“造血”能力,非政务类业务也会逐渐走向市场化经济化运营管理。


疫情期间出现的“健康码”,就是城市级的复杂巨系统,而且在疫情结束后,“健康码”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只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这就得益于“去孤存岛”思路,即“岛”虽然存在,但数据依然被“链”接起来。


原因很简单,城市“健康码”几乎打通了涉及衣食住行的所有数据;疫情之后,“健康码”已成为“城市码”的防疫模块,而“城市码”又将成为市民身份的唯一标识,可提供社保、医疗、婚育、住房、就业等诸多便民便企服务。当然,这同时存在技术挑战和业务空间,但这是后话。

除此之外。


政务云也将与垂直行业融合,并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这也就是跳出政务云的政务云3.0。其实,所谓“存岛”即政务云中,进行清晰的安全边界划分,保留隶属于各委办厅局的“数据专区”。


正是以此为基础,未来将形成“一朵政务云+N朵区县云+M朵行业云”的架构。举例说明,此前北京市级政务云项目招标中,除传统服务云(支撑公众服务类系统、大数据类业务系统运行)服务外,就已细化出现健康云、教育云。


同时,北京市还在利用目录区块链开展“数据专区”探索,目的是针对金融、医疗、交通、教育等数据热点需求领域,推进政府数据的社会化利用。当然,这也将是政务云市场格局的重新划分。“基础设施建设虽已逐步完成,但政务云将由大集约走向多样化细分,‘懂行业’、‘懂应用’和具备综合集成优势的服务商,将获得用户认可。”韩伟说。


不仅如此。


非政务类业务也会逐渐走向市场化经济化运营管理。举例说明,智慧停车、智慧农业、社会治理都将因为城市数据的支撑,走向市场化运营,政务云也将因此形成“造血”能力。


政务云不仅需要“总集成商”


聚焦政务云服务商。


“在政务云3.0阶段,数据、业务、技术三者的融合,促成了数字基础架构服务商、数字化云服务商、政务数据运营服务商三者的合作。如华为云、阿里云等服务商,将提供技术赋能,如太极这样的数字化云服务商,则需要具备数据服务能力、业务系统健康程度诊断能力、政务云综合服务能力。”韩伟所说的这三项技术能力,涉及从IaaS到PaaS,再到SaaS的完整云架构。


“数据服务能力”无需解释,坚持“去孤存岛”技术思路,将帮助城市挖掘全量数据价值;“业务系统健康程度诊断能力”即,对城市级复杂巨系统负责;“政务云综合服务能力”即,支持“一云多芯”技术架构。


举例说明,中国三年疫情期间,多个省市的本土“健康码”,曾先后出现系统崩溃等问题,这导致民众日常出行一度受阻,而因各地的运维方式与运营水准不同,其中原因也是各异。


但有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城市级的复杂巨系统,既涉及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线路、集成商实施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ISV交付的业务应用系统,也涉及多业务部门的数据打通,以及复杂的“一云多芯”架构。不过很遗憾,并没有云服务商统一提供,业务系统健康程度监测和政务云综合服务。


听上去这很像是“总集成商”的职责,但政务云需要的又不仅是“总集成商”。“政务云3.0的价值体现在便民服务和社会综合治理,体现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韩伟所说的就是,跳出政务云的政务云3.0。


太极跳出政务云


确实如此。


“烧钱”建设不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政务云,政务云需要具有“造血”能力。其实,区别于政务云3.0建设生态的“铁三角”,政务云3.0阶段的运营,已倾向于“甲乙丙丁+政府”模式。


政府、企业,或金融机构等投资方,将承担“甲方”角色;“服务商+政府”组成的共同体,共同承担“乙方”角色,提供政务云建设、运维、运营服务;引入外脑专家成为“丙方”,为城市运营服务提供顶层设计;第三方城市运营服务监管机构成为“丁方”,监督上述机构平稳、高效运行。

太极就找准了其中的定位。


从早期的“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到探索政务云建设和运营服务,再到北京 “健康宝”等城市级复杂巨系统的健康管理实战检验,太极则已形成了一条以“云数融合”为核心的政务云发展之道,可提供涵盖“咨询、交付、运维、运营”一体化服务。


但这也只是咨询服务的一部分,即技术咨询服务。就像企业数字化转型,跳出政务云的政务云3.0,也更关注城市发展,更需要引入“外脑”辅助完成业务咨询,找准城市定位,确定经济发力点,甚至设计商业闭环。


例如,为什么要建设“化工产业园”,而不是发展“制造产业园”;为什么要聚合“人工智能产业”,而不是“大数据产业”,都需要“智囊团”出谋划策,都需要“智囊团”解释清楚其中原因。数字乡村砀山县被称为“世界梨都”,梨树种植面积约40万亩,其中酥梨面积25万亩。2022年,太极联合罗建中工作室、赵春江院士团队重构“砀山酥梨”,打造酥梨产业的“科研、生产、流通、销售”完整商业闭环。


期间,太极提供的数字服务,已融入业务闭环的每一个环节,而“智囊团”的引入,则围绕“把酥梨种好”、“把平台搭好”、“把产品卖好”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顶层设计。例如,制定准入规则,甄选优秀农资农机农具和包装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主体入驻。再例如在基地建设方面,采取“所有权+经营权+生产权”三权分置模式;在生产经营方面,采取“生产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保险公司”保底收益模式。


不仅如此。


“咨询服务与运营服务”的无缝衔接,更是关乎政务云的“造血”能力。2022年,太极与福州市合作,共同探索街道社会治理新模式。居民可通过“随手拍”,获取社会治理服务积分,并以此兑换街道寒暑假“小课堂”课时,或兑换商场代金券。此模式既实现了对防火、防盗、乱丢垃圾、乱停车等行为的有效管理,又增强了政务云的活力,降低了基层社会治理成本。


与此类似,基于“城市码”的智能停车、智慧医疗、智慧文旅,也都将使政务云具备“造血”能力。这些应用场景在增加城市收入,盘活实体经济的同时,也提升了市民对城市服务的获得感。


“这就是城市运营服务的价值,”但韩伟强调:“政务云更需要‘肩并肩,手挽手’的合作伙伴。太极就希望成为始终关注城市服务、城市经济,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合作伙伴,为政务云提供‘咨询、交付、运维、运营’一体化服务。”



电话:010-57702888

邮箱:taiji@mail.taiji.com.cn

点击
留言